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企业资讯 > 行业新闻 >

限价房!不可掉以轻心的房屋质量问题

此文转自---蔡为民
       随着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,开发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。人们不无担心:房企是否会因不堪限购、限贷、限价、限售之“四限”为主的政策重压,过于强调资金周转而忽略房屋品质?令人感到痛心的是,这已不仅是疑虑,而是成为噩梦般的现实。
       长期“价量齐扬”使房企忘记“初心”
       前些时「碧桂园」为了赶工程进度,接二连三发生工安事故,作为举足重轻、全国指标性房企,如此频繁的出事,让市场既惊讶也备感痛心。无独有偶,近期又发生由知名上市房企所兴建的大楼出现千分之八的倾斜,远远超出法规所允许的千分之三范围,更加令人感到遗憾是开发商还以各种借口推诿责任,直到铁证如山,才表达解决问题的诚意,而可惜的是,之前的种种无良行径,已令消费者对其品牌信任度大打折扣。
       房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,许多人都在问: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在我看来,原因虽错综复杂,惟归结有二,一是自1997年启动房改后,房产走势以“价量齐扬”为主,使多数开发商无诱因与动力,提升相对来说比较看不见的房屋基础建设如:钢筋粗细与绑扎、混凝土磅数与浇灌……,而更多的在花哨装修及设计上下功夫。
       拼命抢占份额,顾不上品质
       我还记得十几年前曾发生过的交房后“房屋严重龟裂”事件,缝隙之大,号称“人都可以走过去,以后到隔壁邻居家串门子都不必敲门”……,于是购房人把开发商告上法庭,而开发商的态度则是爱理不理,开出的条件看似合理:原价加息买回。问题是买的时候8千/平米,现在行情2.1万/平米,购房人当然不同意,要求开发商额外赔偿,法院又不支持,最终只能无奈撤诉。于是又有业者讲风凉话:早知如此何必告……,令有识者摇头叹息。
      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自80年代起步,至今不满40年,伴随城市化进程及“土地财政”之考虑,各地房产需求旺盛,导致开发商拼命“开疆辟土”、“攻城掠地”,把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用在土地的获取与囤积,根本无暇顾及房屋质量,以免被挤出房企领先群,造成对融资、贷款、发债的不利影响。曾经有某知名开发商与我私下交流时,不无感慨与抱怨的说:现在标地都不用做价值评估报告了,做了也白做,因为回推房价没有一块地值得拿,但不跟着疯狂举牌又不行……;亦即长期以来,在旺盛买气的带动下,楼市重量不重质,房企考量更多的是市场份额,而非精工打造品牌价值。
       在钢骨上签名以示负责
       这让我想起中国台湾地区曾经发生的类似状况。二十年前(1999年9月21日)台湾发生里氏7.6级大地震,全台不少建筑物及民房坍塌,伤亡人数更是破万(死亡2415人,受伤8000余人),一时之间消费者对房屋质量充满疑虑与恐慌,于是许多开发商为了取得有意购房者的信赖,可谓煞费苦心,有的从地震多发的日本引入先进的抗震设备与技朮;有的以录相、拍照方式公开兴建过程;有的把钢筋升级为原本在超高层才会采用的钢骨……,各种做法不一而足。
       印象最深的是一家知名房企“正经八百”的在工地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,由董事长领衔帶著施工人员在每一根硕大的钢骨上签名以示负责。虽说大家知道这是在作秀,但此一对施工质量负责的精神与态度,仍是值得鼓励与赞扬的。
      上述种种说明的是,在市场一片荣景的情况下,要开发商基于“看不着、摸不着”的品牌需求,用心、用力塑造品牌,有实务上的难度,从这个角度看,楼市或许正需要一次较深层次的调整与洗牌,让开发商清楚了解“赚钱是一时的,品牌却是一辈子的”。
     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市场正在发生质变,房企长期以来只经营土地效益不关注房屋质量的积弊,在“房住不炒”及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作用下,可望逐步得到改善。
更多新闻资讯请咨询房师傅(北京)咨询服务有限公司!

邮箱登陆 网站地图版权信息 京ICP备19029996号